阳泉市人民门户网站
阳泉市人民门户网站
几年前,郊区开发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张家洼村的百姓们还住在偏僻的小山村,许多人家靠种几亩薄田为生;如今,全村百姓住进了高层电梯单元楼,村里对外经营的底商也有了自己一份收益、办的食品加工厂也有了自己的工位,有些劳动力还能在市区打工……从“上地”到“上工”“上市”,张家洼人的身份变了,生活过得有盼头、有劲头。
这样的变化,源于两年前的“搬家”-k22张家洼村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整村搬进了位于开发区东区的石榴园小区。“我们不仅得‘挪穷窝’还要‘改穷业’,培训、就业、帮扶、产业、服务多方面‘齐步走’,增强发展后劲。”张家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金存说。
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曾是张家洼人的苦恼-k22旧村交通不便、基础设施薄弱;全村户1人只有224亩耕地,村民种玉茭也收不下几个钱。精准扶贫开始后,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小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。
2016年,开发区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在开发区石榴园小区购置高层现房作为安置用房,启动了张家洼村整村搬迁。“都说万事开头难,易地扶贫搬迁之前俺村可以说是状况百出。如何搬?后续产业如何发展?全村户,一家一个问题,有的村民担心子女上学问题,有的村民发愁就业,还有的村民舍不下村里种的地。”回想易地扶贫搬迁前一宿一宿睡不着的日子,张金存记忆犹新。
在各级的帮扶下,经过多次动员,2017年8月开始,全村百姓陆续搬进了新居,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。虽说扶贫政策好,自己也搬进了新居,但是有些人总感觉不踏实:“不在村里住了,是不是以后就没人管了?”“搬出来,村子是不是散了?”
搬迁后的一件事,打消了村民的这些念头,民心稳了。刚搬进小区,由于是新铺设的管道,村民发现水管里带着些泥沙。听到大家的反映,村干部、、驻村工作队员联合行动,立说立行,申请资金实施张家油条搬家改造,每家每户安装了进水前置过滤设备,家家户户用上了清凌凌的自来水。“虽说是一件小事,但大家总感觉就像在旧村一样,事事有人张罗,困难有人关心,自然吃上了‘定心丸’。”张家洼村王志勇说。
石榴园小区居民很多,张家洼人住的单元楼是其中的一栋。小区紧临大连路,交通方便,环境也很好。小区里到处干净整洁,有购物搬家拜宅神怎么拜点、饭店,还有健身器材、凉亭、绿化小品等,村民住在这里便捷而惬意。
易地扶贫搬迁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居住地的改变,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。“原来,我们一家住在窑洞里,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电梯楼,要不是赶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,这好光景咱想也不敢想。”住在小区4号楼12层的岁建档立卡贫困户张连庆激动地说。
“以前住在旧村,农忙下地干活,冬天烧煤取暖,我这手上经常开着裂。住到新家,有煤气、暖气,在外头上班也不干什么粗活儿,手也变白变嫩了。”在小区散步的搬迁户张栋珍说着生活的变化,脸上挂着笑容。
“和旧村的条件相比,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”王志勇说,“搬到这儿,村民打工、上学、就医都方便,生活变了,人们的精气神儿也不一样了。”
高层住宅、文化广场、活动室、超市、卫生所、老年日间照料中心……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张家洼村与城市社区没什么不同。
“像城里人一样上班、领工资,现在的日子我挺满足。”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苗九妮连连感慨。张家洼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于2018年建成投用,是村里在小区内利用闲置空房改建而成的。这里不仅让全村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中午花1元钱就能吃饱吃好,还为2名和苗九妮一样的村民提供了“家门口”的就业岗位。
因病致贫、返贫,是贫困增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张家洼村力阻“病障”变“穷障”,加紧推进贫困人口健康扶贫“双签约”,贫困人口参保率达;新建的村级卫生所,配备了一名全科医生,中药室、西药室、输液室就设在村民住宅楼的一层,为村民提供方便,让村民小病不出村、大病不耽误。今年,有8名贫困人员还享受了“1”医疗救助政策。
活动室、农家书屋、文化广场则为村民提供了精神世界的“加油站”。活动室里,隔三差五开展百姓“微宣讲”,让党的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;农家书屋里,村民们从各类书籍中汲取养分,开阔视野,掀起了讲科学、读好书的新风尚;文化活动室里,下下棋、打打牌,村民的业余生活热闹而丰富;小区广场上,跳跳广场舞、“打卡”健身器材,成了村民的新时尚。
一件件惠民实事、一个个富民产业、一项项环境改善举措,村支“两委”、、驻村工作队员用他们的“辛苦指数”,换来了张家洼人的“幸福指数”。
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目的是脱贫致富。从谋划之初,开发区和张家洼村村支“两委”班子就聚焦易地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,明确了发展特色产业、底商经济、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保障兜底等脱贫路径,因地制宜,因户因人施策,多种方式推进。“搬迁只是k22步,核心是要脱贫,关键是发展。”王志勇说,如何写好易地扶贫搬迁“后半篇文章”,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,是大伙儿攻克的一道难题。
2018年,张家洼村村支“两委”和驻村工作队的工作重心从“怎么搬”向“搬迁后怎么办”转变,从“搬得出”向“稳得住”“能致富”转变。经过集体商议和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,大家认为抓住发展的“牛鼻子”必须“两业齐飞”。
“‘两业齐飞’,就是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并重。”张金存介绍。搬迁后,村干部又马不停蹄开始带队考察市场,认为加工馒头、花卷、糖包等蒸制类食品,既有市场又能安排村里的剩余劳动力,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随着开发区“三化三制”改革,社会职能剥离工作的推进,张家洼村划归郊区开发区,区级扶贫的“接力棒”传到了郊区手上。今年5月,在郊区的大力支持下,张家洼村利用扶贫资金投资万元成立市搬家公司推荐,发展蒸制类食品加工项目。在市食品总厂技术人员的盂县蚂蚁搬家配置了清洗消毒间、原料库、生产车间、凉置包装车间等,6名村民不到一个月就熟悉了操作规范上了岗。“每天下午6点半开始和面、蒸制各类食品,晚上将馒头、花卷等装袋,第二天清晨就会送往各个销售点。这里工作的村民每人每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。”张金存说。
好事一件接着一件。办起食品加工厂,产品上了市。不久前,张家洼村后续产业-k22开发区按每人5平方米的标准购置的底商也租了出去。全村7平方米的底商,每平方米每天1元的租金,一年能收回29.4万元,每个村民在年底能收到底商租金分红10元。“俺们农民也赶了回时髦,当上了‘股民’,底商出租一年的分红也是笔不小的收入呢。”村民李计娥喜笑颜开。
村里还成立什么叫搬家了、设置了扶贫超市,优先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。小区附近的超市新昌搬家公司等也为村民就业提供了不少选择。大家一改靠天吃饭的单一生产方式,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员变成了超市管理员、饭店服务员、小区保安、环卫工人、运输司机等,实现了顾家、就业“两不误”。
使用大于16*7分辨率/IE10.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体验浏览效果